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田园 生活 感慨 人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
去:离开。游:游宦。
浪莽:放荡、放旷。
试:姑且

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征军行遇风

唐代崔融

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坐觉威灵远,行看氛祲息。愚臣何以报,倚马申微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宋代林灵素

政和丁酉西风秋,天子赐以骑青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渡伊洛合流

清代林以宁

历尽山川险,方知行路难。寒风鸣大谷,怪石激流湍。

歧路心常怯,穷途泪未乾。波光应笑我,独自上河干。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寒食

清代洪升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

明月飞乌鹊,空山叫杜鹃。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超然翁韵二首

宋代黄公度

才微只合老荆扉,悮窃虚名及盛时。
藜杖端须为刘烛,匏竽聊复预齐吹。
亨衢腾踔非吾事,客路逢迎仰己知。
莫讶归程秋向晚,也应去鲁自迟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瑞竹即事三绝 其三

宋代李之仪

鸭脚初成绿未齐,芭蕉仍在柿阴西。推迁节物均如此,眼界何须苦自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上普安郡王生辰 其三

宋代史浩

寿乡日月缓征辕,箕翼光芒万古存。龟上碧莲波荡漾,鹤归华表影翩翻。

笑看曼倩三偷果,坐阅刘晨七世孙。绿发扶疏受修日,是为天下齿之尊。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乔岑

宋代强至

世俗谁夸昼锦归,乡人应笑旧儒衣。
一言许与经词伯,三道声名出礼闱。
好在青云须远步,莫愁黄鹄不高飞。
还家便养轩腾志,当使闾阎见面稀。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