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宋代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问候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前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吹,我驾船驶过湖面,杨柳丝丝拂面,似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飞起一群沙鸥。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题溧阳三塔寺: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三塔寺,溧阳境内寺名。这首词原无题,南宋周密《绝妙

赏析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不久知抚州(今江西临川),一年后又罢归。这样前后三年之内,两次遭罢。这与词中所吐露的人世感慨是相一致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825-827
2、 江天主.中国才子文化集成(第2卷):唐诗、宋词:新世界出版社,1998:652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飞仙篇用周草窗韵

金朝李龏

明星灿白石,八极傍无端。羽驾紫霞表,月窟春阑珊。

三元流珠秘,换骨初不难。弹指一尘劫,世人漫愁叹。

王乔羡门生,鸾鹤常媻媻。刚风导幡旟,冉冉如飞翰。

仙人揽六著,著以赪玉盘。上朝东华阁,主君颜渥丹。

邀我小税驾,为说平生欢。彤云烁羽袂,鳌背晨光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征图

金朝李龏

断崖兮秋清,野桥兮烟横。彼何人兮短褐,跨蹇驴兮孤征。

登蜀道兮出函谷,叫阊阖兮谒承明。兰皋兮芷葺,木涵风兮楚声。

渺何之兮不返,因有感兮吾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故宫燕 其一

明代邢昉

君不见故宫燕,春雨秋风几回转。宫中风雨长蓬蒿,飞入宫墙绕虚殿。

穿帘度阁羽差池,尽日呢喃人未知。柳绿乍衔千尺絮,花开仍拂万年枝。

玉阶寂寞罘罳冷,画栋差池春燕影。岁岁营巢竟不成,春来秋去谁曾省。

可怜此度秋风早,整顿毛衣犹自好。裴徊欲别未央宫,万户千门忽如扫。

钟虡何年去洛阳,仙人辞汉泪成行。最苦西飞双燕子,回头不见旧宫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十二景为衍圣公孔彦缙赋二十四首 其十四

明代薛瑄

画堂松月夜窗虚,宴坐澄心一卷书。莫道画前元有易,静中天理亦森如。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挽会稽陶怀祖父母

明代何乔新

偕老世应少,偕贤古亦稀。鹿门方共隐,凤效忽同归。

窗月窥残帙,庭螀泣断机。孝孙今令伯,清泪不胜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清代纳兰性德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西风月落城乌起。
写景 抒情 悠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杂咏下 木瓜

宋代洪适

硕果宣城得,花肤易地无。上楼要脚健,不假瘦藤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再和陈成伯见寄集句三首

宋代韦骧

两篇藻思敌青春,开拨尘昏向此身。道旧悠悠言易感,论心炯炯谊还亲。

光阴似毂何难转,事物如环且谩循。白雪调高知寡和,强歌徒愧郢中人。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