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注释
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朗织女在天河相会。
未会:不明白,不理解。
不道:岂不知道。

参考资料: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在未曾相会的时候,牵牛星的心意,不知怎样,据我替他设想,须要邀请织女星来,弄那织棉的金梭子。
年年的赐给人问的许多巧,却不知道人间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注释
⑴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若何:怎么样。
⑵“织女”句: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传说天孙同牛郎结婚,婚后被罚分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给他们架桥,使他们相会一次。金梭,梭子的美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题意,当知这首诗是作者于某年七夕所作。神话中说,农历七月七日,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这首诗通过咏七夕的乞巧而讽刺人间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

  

杨朴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歌舞

唐代李商隐

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时年十五)

唐代白居易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馀。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冬日同王茂翁联句 其二

宋代白玉蟾

风箭射壁缝,寒棱入被单。幽栖悄无梦,神思静常安。

纸帐悬冰帘,霜华结玉盘。窗外竹敲竹,坛前幡动幡。

青灯寒燄短,红炭冷灰残。暗香何处梅,彻夜相檀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南曲

元代舒頔

庭院深沉日正长,绿窗红几绣鸳鸯。落花风起停针看,蝴蝶双双过粉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示刘生

元代刘崧

林塘子故物,风景最宜诗。暂去还相见,閒吟亦自奇。

冰霜惊岁晏,戎马惜时危。雅道今如此,古人端可师。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书四爱图 其三

明代王恭

种藕池边秋草深,朱华曾此遇知音。只今惟有濂溪水,照见千秋万古心。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娄一斋 其二

明代庄昶

江门风月诗,莲塘水花趣。安得二先生,倾倒鹅湖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朱伯英元夕

宋代韦骧

燃灯结綵学春山,佳节还逢邑事閒。僚佐相从真我侣,旄齯共乐在其间。

月中风味当无比,醉里尘劳似不关。祗以清樽期漏尽,明朝应悔主才悭。

杨朴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