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周颂·我将

先秦佚名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 祭祀 乐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帝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注释
我:周武王自称。将:捧。
享:献祭品。
右:通“佑”,保佑。
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制度。
靖:平定,治理。
伊:语助词。嘏(gǔ):福。一说通“假”,伟大。
既:尽。右:助。朱熹《诗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夙夜:早晚,指勤

鉴赏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

  

创作背景

  《大武》一成的舞蹈表现周武王观兵于盟津的历史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往毕地文王墓上举行过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自称“太子发”。所以这首诗原来盖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伐纣成功,又将此诗确定为《大武》一成的歌诗。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49-75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4-656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宫词

唐代元稹

外人不识承恩处,唯有罗衣染御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五日集子安馆中同赋

明代皇甫汸

兄弟有辉光,翻飞在帝乡。朝回趋建礼,节赏遇端阳。

花缔金门萼,鸿联玉殿行。辟兵同繫缕,窃命并含香。

采艾悬郎署,分蒲引客觞。诗惭称小谢,名忝继元方。

晞露湛恩渥,披云藻思扬。常兹欢宴会,无复梦池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初到曲江六首 其六

宋代朱翌

嘉卉怀炎德,孤根幸斗临。象蹄交绿润,佛眼瞬红深。

含笑香飘坐,素馨娇满簪。老榕虽拥肿,六月十分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丁卯正月十六日作舞漪亭于池上尽废蔬畦植花数十本

宋代洪适

二年倥偬缓归期,漫作新亭接舞漪。举郡定嗤推不去,故山已讶到何迟。

园官不属藜苋腹,花史好呈桃李姿。待得浮萍是飞絮,谁能爱树一相思。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挽杨训母荚氏

宋代胡寅

戚戚秋风飐旐旌,送车千辆咽佳城。
令妻寿母名兼美,孝子慈孙礼备成。
望士有诗歌绋綍,梵坊无侣献铙钲。
更惭朴语书铭石,万一幽光久更明。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满江红(八窗叔和,再用韵)

宋代李曾伯

竹马同游,平生志、相期霄壑。今老矣,儒冠宁误,戎装徒著。卷起鲸鲵江海事,放教禽鸟山林乐。问尚堪、舞剑渡河无,公应莫。
粟可饭,衣从恶。秫可酒,茶胜薄。但此身长健,老天不错。竹院昼闲参内景,蒲团夜坐披圆觉。愿此生、无愧北山猿,西湖鹤。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舍东四咏 其二 松棚

宋代陆游

松棚寻丈地,客至共开颜。堪笑杜陵老,坐思千万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太常引·素娥风韵自天真

元代张翥

素娥风韵自天真。似回首趁行云。眉黛任长颦。正宜看、啼妆未匀。扇犀轻按,袖罗低掩,一曲广陵春。飞尽画梁尘。曾数到、梨园几人。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