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国风·卫风·河广

先秦佚名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注释
河:黄河。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一说我。
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zhāo):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4-125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26-128

鉴赏

  此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该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此诗的主人公,按《毛诗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4-125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26-128

解析

  这首诗应该是客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

  诗文内容简单,诗义明显,需要解释的地方并不多。

  大家在欣赏这首诗时一定注意到了它的夸张修辞手法,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官仓老鼠大如斗”、还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些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诗句。

  作为文艺创作,为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运用适当的艺术夸大手法和比喻是可行的。但是超越蔓延到其它领域就是可笑又荒唐的,就将沦为说大话、吹牛皮这些现代文明人非常反感和鄙视的陋习。

  中国式文人多有这种坏毛病,分不清楚文艺和现实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侯城里 其二

明代顾璘

一点麻衣入帝庭,九天风雨昼冥冥。云迷杜宇游魂黑,草染苌弘野血青。

四海衣冠收节槩,万年宗社属神灵。英雄已去心难死,长倚南箕化列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致政彭太常永年三首 其一

明代李昌祺

长避时人友鹤群,秦淮明月蒋山云。欣逢有道辞簪绂,赢得无家念子孙。

湖海诗名今已著,烟霞癖性老仍存。忘年不是朋游少,知己惟应独有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史二十七首 其二十七

明代王夫之

乍可黄冠归宋,羞将白血殉元。蜜蘖不争甜苦,猿虫各有精魂。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风中柳

清代俞士彪

荒草寒烟,销尽古今人骨。叹劳生、几时休歇。弓刀千骑,算总成虚设。

黍离离、谁家宫阙。

问柳寻花,自有眼前风月。醉浓时、凤团消渴。曲肱高卧,任兔乌奔越。

廿一史、不须翻阅。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乙丑生朝

宋代李光

今朝生日岂须论,老去难酬父母恩。惟有海南香一瓣,直教薰炙遍乾坤。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戏题小庵画轴三首 其三 獐

宋代周孚

当时饿鸱箭,惊皇无复魂。困卧阶下草,深愧主人恩。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寿宁堂诗为冀宁耿氏作 其八

元代吴当

敦孝移忠,永锡不匮。矢诗孔扬,以勖来裔。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郑竹隐处士墓上作

元代张昱

何惭南渡旧名臣,奕世居然保缙绅。五福备身宜尔寿,一经教子异他人。

蛟螭赑屃碑文古,松柏阴森墓道新。弹指浮云今古事,几家荒草卧麒麟?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