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宋代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注释
乌:乌鸦。
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suī xū):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鹿:鹿类的一种。
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
2、 夏承焘 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赏析

  这首诗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3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宿聪上人房

宋代陈炜

半生无计涤尘襟,喜共旻公宿梵林。隔竹茶烟风冉冉,锁窗花影夜沉沉。

有心听法篝灯坐,著意敲诗步月吟。一榻未容清梦觉,又乘羸马逐朝簪。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石梁寺

明代顾璘

阴洞龙宫锁石梁,宝珠中夜有虹光。千章古木藏风雨,六月飞泉洒雪霜。

逝水年华流不尽,孤云禅观澹相忘。坐沾空翠清毛发,绝胜醍醐灌顶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司勋卢员外

唐代李颀

流澌腊月下河阳,草色新年发建章。秦地立春传太史,
汉宫题柱忆仙郎。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
早晚荐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赋长杨。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诗品二十四则

唐代司空图

大风捲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壁

宋代戴敷

湖中烟水平天远,波上佳人恨未休。收拾鸳鸯好归去,满船明月洞庭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过赣关

明代郭之奇

夹峦奔百川,岩壑欹相釱。萦盘趁舟来,此地微豁泰。

水乡裾麓阴,山城襟流濑。长桥闭两关,千桅凑一带。

商贾自乐公,滴涓轮汪濊。远方沐宽仁,朝家明无外。

禦暴别有心,区区宁计会。相彼形势冲,四藩此为最。

祇今潢池兵,纠纷绿林旆。比年图扑灭,兵威未全赖。

井邑岁萧条,狂奴时狡狯。守土空瞿瞿,居行同永慨。

余亦远游人,局蹐如之奈。极目舟车途,肠断岭云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王乔观

明代李昌祺

王子飞凫处,仙遥迹尚存。城荒生暮霭,殿古锁秋云。

坏壁灯烟暗,閒阶草气薰。古今为县者,神异独称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夏日杂兴四首

宋代张耒

蔬圃茅齐三亩余,溪光山影动浮虚。
病妻老去惟寻药,稚子年来解爱书。
中散无堪心放荡,冯唐已老兴萧疏。
全真养素安吾分,敢谓轩裳不我如。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