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听雨

元代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写雨 孤独 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注释
毵(sān)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jiàng)蜡:红蜡。
暮酣(hān):夜长。

参考资料:

1、 赵洪云.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第四卷: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01:第10页
2、 穆杰.古诗词鉴赏·春之卷:陕西古籍出版社,2004.04:第195页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独处在屋子里,独坐屏风前的所感所思。诗中寓情于景,用平淡自然的言语,抒发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全诗较短,只有四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主要写诗人在殿内值夜的环境。头一句写诗人值夜时坐在屏风中间,两鬓斑白,已经是五十多岁年纪的人了。人老头发首先从鬓毛白起,故日“鬓毵毵”。第二句写红蜡的烛光在夜深中摇曳跳跃。

  以上两句诗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死寂冷清的环境。从空间环境看,周围是宫墙深院,身边是“屏风围坐”,身处“重重帘幔”之中。从时间环境看,诗人已进入了“鬓毵毵”的暮年,节令已是寒食前后,春寒犹在,时间是夜深。从亮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虞集在朝廷任翰林官时所作,具体时间不详。公元1319年(虞集于延祐六年)时年49岁时,入翰林为院官,一直到元文宗在至顺三年(1332年)驾崩,诗人时年59岁,告病回乡。从诗的内容看,当为诗人任翰林官时的中后期作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118页
虞集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4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杨焕然二首 其一

宋代陈庚

梁苑当年记盛游,乱离南北恨迟留。且教红袖歌《金缕》,莫对青山叹白头。

人似赞皇迁蜀郡,诗如子美到夔州。传家况有玄文在,应使童乌继纂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陈邦直赴西安

明代顾清

千古关中郡,山川号上游。俗馀周日化,地重禹书州。

别驾聊伸骥,长才类解牛。词林有遗派,嘉绩会先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至泰山观水磨即事口占

清代缪烜

花明柳暗别成村,谁逞机心截水根。溟海飞涛浮日月,殷雷挟雨破朝昏。

山誇幽折窝藏壁,客怪衣冠犬吠门。信步不寻来去迹,指迷犹见古风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灯曲 其五

明代王邦畿

士女当春重采头,神前灯下卜三筹。若逢皆胜为神许,许请灯归隔岁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遥和黎慱庵四首 其一

明代王应斗

摸索当年事,追维在目前。神交无异代,彝好有同然。

宝气云间瑞,清才物外仙。由来非按剑,玄赏不云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访姚媒长清醒泉上隐居和吴禹上

明代何转书

春阴微雨霰,梅鹤访林逋。锦石花边榻,名泉竹下厨。

匏蔬分负郭,歌吹隔西湖。何日从偕隐,长无间架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冯彭寺丞长兴知县

宋代宋祁

天外仙凫舄影翻,河干画鹢棹声喧。
奇才欲向菰芦国,丽赋空留霰雪园。
短柳摇摇迎去袂,初花的的伴离罇。
汀蘋续赏饶清思,为拂吴兴旧墨痕。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择之铅山道中二首 其一

宋代朱熹

几月高堂阙问安,归涂不管上天难。诵君两叠思亲句,也信从来取友端。

虞集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