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宋代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着海棠的亭子中午时分还淋着细雨,仅仅片刻之后,鲜艳的花朵就全部开放了。老去的人爱怜着娇嫩的花蕊,对着海棠花什么都说不出口。
从军书急报传来的万里之外,传来了蒙古人大肆扫荡侵犯的消息。可怜锦江头处的川蜀之地,战火依然那样,没有停息啊。

注释
疏雨:细雨。
一饷:吃一顿饭的时间,片刻。柳永《鹤冲天》:青春都一饷。饷,古代指军粮,饭食。
胭脂:用于化妆或者作画的红色颜料,此处指鲜艳的花朵
惜:怜爱。
羽书:古代的紧急军事文书插有羽毛,故称羽书。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

鉴赏

  这首词借写海棠,抒发自己心忧国事的悲慨和壮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已是六十五岁了,之前曾几度官居台辅,又几度削职,经历了宦海几多沉浮,意气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庆元任内仍克尽职守,并写有诗词作品三百余首,佳作亦有多篇,读此词可见其心迹之一斑。

  “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

  “老

  
吴潜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6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井

唐代苏味道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
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仰大师

唐代张乔

仰山因久住,天下仰山名。井邑身虽到,林泉性本清。
野云居处尽,江月定中明。仿佛曾相识,今来隔几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蒋佥宪芝赴云南

明代顾璘

爱言干将器,利刃能吹毛。武昌盘错地,断割手不劳。

尽令十万家,同口兴歌谣。我持行台政,舒惨赖所操。

岂唯逭罪咎,实已弘甄陶。每思四域内,安得皆君曹。

如古元道州,独重工部褒。天官论嘉绩,奏授獬豸袍。

乃不奠三楚,复秉滇南旄。远人何足平,早愿归中朝。

别我郧襄野,徵言意忉忉。行囊无所赠,独解王祥刀。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

明代袁崇焕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我塞上征。
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
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镇江熊良佐太守瑞麦嘉禾卷

明代程敏政

城南麦浪翻云黄,两岐结秀南风凉。城西禾稻烂如雪,异亩同颖登西场。

一年见此两奇绝,润州何幸天开祥。有熊太守政卓异,化行千里无流亡。

使者停车喜丰稔,田父击壤歌循良。江南前岁惊水蝗,西土今年忧旱荒。

吾君勤民屡昃食,谁乘五马悬银章。乃知此境不易得,嘉禾瑞麦交穰穰。

荐新可以入大庙,一膳仍堪归尚方。在古诸侯见唐叔,汉二千石推渔阳。

熊君应说偶然耳,北面稽首称天王。荐书不久到阙下,咸美一日腾班行。

进官赐帛修故事,湛恩异数来黄堂。郡志有图史有笔,名与东流江水长。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咏物体六十六首 其六十五 赋得双塔寺

明代王世贞

白马西随汉使回,招提对耸古燕台。摩空日月金轮转,分界河山宝树开。

法雁影从天外合,烛龙光并夜深来。绀牙青发同归化,朱网丹楹总劫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日杂诗二十首 其二十

清代孙元衡

回首平生事,心将迹并奇。溯江曾学懒,入海为求诗。

云水交相适,鱼龙两不疑。还舟无处觅,大火又西驰。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泊垂虹桥口占二首 其二

元代顾瑛

江风吹帆倏数里,野花笑人应独行。更须对雪开金

吴潜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