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注释
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阑干:即栏杆。
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 李亚娜.《白朴曲作精品》: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135-137
2、 白朴 著 李翰然 .《白朴散曲选》:广西文艺出版社,2012:2-4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

  

鉴赏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词曲全由列锦组成,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

  

创作背景

  这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中的第一首,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参考资料:

1、 薛祥生.历代词曲赏析:明天出版社,1990:318-319
白朴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1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弹棋歌

唐代韦应物

圆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

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

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

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

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

唐代许浑

来暮亦何愁,金貂在鹢舟。旆随寒浪动,帆带夕阳收。
布令滕王阁,裁诗郢客楼。即应归凤沼,中外赞天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十月十四夜

宋代白玉蟾

十月十四夜,灯寒燄寸长。
披衣临曲水,把笔向清霜。
月透诗情冷,风吹醉面凉。
故人知得否,空断早梅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梧峰夕照

明代古文集

落霞孤鹜带苍茫,半影青山掩映光。纵有丹青描不就,祇应豪客赋诗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石长老入闽已有别句临行再书扇头二首 其一

明代释函是

老大翻惊岁月频,那堪更作别离人。三年寒暖初停梦,一夕云峰又隔春。

有意菊花成聚首,无情梅萼送行津。风烟转盼分闽粤,锦水华山却认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同年饮中丞恒山宅次符卿泾野韵 其一

明代钟芳

玄冬万木捲风沙,瓶菊犹存种种花。一段暗香留夕宴,几分红艳抹秋霞。

最怜晚节老还劲,似入醉乡疏更斜。荒径有怀魂蝶乱,夜深和月到天涯。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怀古·武昌

清代汪缙

大江东去路漫漫,孰向烟波老钓竿。三国战争年最少,一家豪杰古来难。

指囷意气迎诸葛,顾曲风流走阿瞒。从使称臣频上表,依然半壁拟龙蟠。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栽竹

宋代郑刚中

信缘移老竹,触暑种瓜根。
小雨回生意,苍苔覆斸痕。
影还随旧叶,凉已到清尊。
相对如佳友,何妨尽闭门。
白朴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