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敦煌太守后庭歌

唐代岑参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醉坐藏钩红烛前,不知钩在若个边。
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黄金钱,此中乐事亦已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敦煌郡的太守既才且贤,郡中太平无事高枕而眠。
太守到来高山涌出泉水,黄沙地上农人安心种田。
敦煌白发老人年高望重,衷心挽留太守连任几年。
城头月儿东升星斗满天,后庭早已排下豪华酒筵。
美女浓妆艳抹容颜正美,侧垂高高发髻头插全钿。
醉坐烛前玩起藏钩之戏,不知钩儿藏在哪个地方?
为您手中握起珊瑚之鞭,带着醉意射中半段金钱,其中乐趣奇特难言!

注释
敦煌:唐郡名,地处河西走廊西风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太守:即郡太守,地方行政长官。后庭:内室。
高枕眠: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西行抵达敦煌后的作品,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可能是参加了敦煌太守的一次宴会,因而这里所记叙的是敦煌太守的政绩和宴会进行的情景。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5-96

赏析

  前一部分六句着重颂扬敦煌太守的政绩。从三个角度写。前两句从太守自身角度写。首句直接点出颂扬对象及他的才能和贤德,即才德兼备。次句既用“郡中无事”写辖境地方太平,又以“高枕眠”写太守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其中又颇含高士的雅致,从而以具体形象补足上句“才且贤”。从“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园里人种田”两句所勾划的和平劳动、安后乐业的图景中,可以看到太守的政绩是卓著的,他又是怎样的“才且贤”,这是从政治角度写的。后两句从百姓反映的角度写。诗人着意选取了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敦煌耆旧”,写他们对太守的看法。他们饱经沧桑,有丰富的阅历,有前后的比较,是敦煌历史发展的见证人,能够获得他们的衷心拥戴,对太守的政绩无疑是个极有力的烘托。通过以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4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塞上曲 其一

宋代王称

飞雪迥千里,春来草不生。晓辞骠骑幕,夜薄左贤营。

性命酬恩宠,心魂恋苦旌。谁知麟阁上,青简贮芳名。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蓦山溪·小桥流水

宋代辛弃疾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凫墩

明代卢楠

东观岱岳,西引凫墩。偃仰怙恃,有如子孙。凫墩之容,温懿无弛。

轸父之疴,欢揄凫里。白杨锵锵,矫若龙翔。仰天一呼,烈石飞霜。

实毒我父,宁知我股。䀌血溅溅,以瀹以釜。父曰予瞢,啜此肴羹。

殆其有廖,欻如已酲。稚笋之荐,江鱼之膳。昔闻太史,今兹匪謴。

荆蜀之乡,爰有铜梁。笃是异人,刑我有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漳南山閒寂海上人开堂半岭法力高胜予颇资参叩二首 其二

明代王慎中

生如灵树契冥符,贬剥诸方没破除。自笑欲谈词忽丧,江州钝置老尚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小年夜绝句

明代吴与弼

煌煌银烛照良宵,乐此升平荷圣朝。门户恍思前甲子,肃然世泽感迢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暮寒

清代郑孝胥

宫中二圣自称欢,沧海归人感暮寒。旅力既愆时竟失,风波垂定事犹难。

是非坐共微言绝,恢复终凭老眼看。料得泪痕潸渍笔,卅年密记在《金銮》。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元日同麻万纪王振叔行南寺五首 其四

宋代周行己

南寺桥头缓缓归,却来高阁更迟迟。水边白鹭双双立,树杪乌鸦个个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大别山咏禹柏

元代黎崱

今古朝昏意自閒,人传禹柏未曾刊。神功四载殷周上,元气一枝江汉间。

骨蜕铜龙天欲海,□沈朱虎雪连山。摩挲拟问胼胝事,遗庙朝乌去不还。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