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注释
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820年。十年:《全唐诗》作“十一年”,是传写之误。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拂面:迎面、扑面。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刘郎:作者自指。去:一作“别”。
参考资料:
刘禹锡此诗在《全唐诗》题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
参考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17篇诗文
江右国南服,贤才之林薮。匡庐彭蠡间,清淑萃加厚。
英英魏文渊,人物星之斗。明经在致用,一第咄嗟取。
峨廌入乌台,白简岁年久。击邪奋无前,直枉宁肯后。
超跻副浙宪,声华耸冈阜。简陟少秋官,式贰大司寇。
致鞫悬鉴明,析疑迎刃剖。大梁困岁饥,方伯拜廷授。
悉心事旬宣,勠力苏稿朽。归来掌邦禁,雍容帝左右。
既诘奸慝平,亦著武绩茂。廉清一志坚,闻望六官首。
方兹切倚毗,云何慕畎亩。惟皇悯疾疢,且重违耆耇。
锡之五色书,龙光焕户牖。久行遂归止,福祉自天祐。
川开万里风,南帆驶于走。云净九叠屏,烟消彭泽柳。
迎门集童稚,携觞聚邻叟。欢庆溢乡闾,劳问洽亲旧。
超超天地外,此乐宁多有。蹇予朴钝质,颓龄七旬九。
谬叨词林馆,固陋寡所偶。责重力不任,兢兢虑灾咎。
所藉同乡邦,同心二三友。有言相启发,有病相砭灸。
何君既离郡,魏公复分手。念此增悲嘅,中怀杂纷糅。
岁晚应乞身,归程能待否。市酒望湖亭,玉壶为君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