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百忧集行

唐代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岁月 生活 凄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注释
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当时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那

创作背景

  《百忧集行》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75-176

鉴赏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从诗中可以同时看到他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女儿港

明代龚敩

剩水残山自古今,美名何必直千金。防身未识姑嫜礼,择配那知父母心。

眉黛眼波春思阔,野花山叶暮愁深。犹胜思妇高楼上,一曲离歌泪满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李君元珙致仕还家 其三

明代金幼孜

天上凉风动早秋,河桥送客思悠悠。诗篇独向朝回写,翰墨多因去日留。

白石清泉同野服,閒云流水共扁舟。鉴湖倘得蒙恩遇,尚拟山中访旧游。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许黄门启衷

明代郑鹏

一别年华又两更,望中云树总愁生。激昂未信终无地,慰藉常怀最有情。

给舍长闻新谏草,客窗还对旧书檠。祝君万里身长健,乡国衣冠仗主盟。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云溪驿

明代田登

陇树苍翠凝,堰水清且瀹。乌鹊巢南枝,牛羊下日落。

春怡花神交,道泰隐者作。所志高遐心,安用生怡乐。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宋代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煎茶

宋代丁谓

开缄试雨前,须汲远山泉。
自绕风炉立,谁听石碾眠。
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
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
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
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
睡醒思满啜,吟困忆重煎。
祇此消尘虑,何须作酒仙。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病中作

宋代徐照

一行三步歇,屋漏坐频移。
妻欲藏茶鼎,僧能施药资。
邻园梅尽发,河岸草生迟。
天解怜贫病,难令不作诗。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德和弟归婺源二首 其一

宋代朱熹

十舍辛勤触热来,琴书曾未拂尘埃。秋风何事催归兴,步出闽山黄叶堆。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