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登楼怀归

宋代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登高 望远 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事登上高楼远望,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只有一只小船整日停在岸边。
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
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注释
引望:远望。
杳杳:深远的意思。
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
流莺:谓婉转的莺鸣。
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渭水清,古人多与流入渭河而水流浑浊的泾水对举,称清渭浊

赏析

  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作者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这一联气势很宏大,给下文发挥情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古人论诗强调起句要拉得开,压得住,这首诗正做到了这一点。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着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有人认为“当是莱公谪外时所作”(见王文濡编《历代诗评注读本》上册),其实不然。它作于寇准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大约是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诗人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说:“莱公初及第,知归州巴东县”,司马光《温公续诗话》道:“年日一九进士及第,初知巴东县,有诗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二引《蜀道驿程记》亦道:“公在巴东有‘野水、孤舟’之句为人传诵”,另外葛立方《韵语阳秋》也有类似说法。此说当可信。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35
寇准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 张光甫家儿子咬驴

金朝元好问

膝上添丁郎小小,*雏彩鹤初匀。书堂合与孟家邻。诵诗琴解□,论学墨沾唇。头玉**眉刷翠,更将秋水为神。看花留待百年春。金鞍南陌上,惊动洛阳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感遇·之廿六

唐代陈子昂

荒哉穆天子。
好与白云期。
宫女多怨旷。
层城闭蛾眉。
日耽瑶池乐。
岂伤桃李时。
青苔空萎绝。
白发生罗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汪德邵无尽藏)

宋代张孝祥

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凭仗使君胸次,与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
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王广渊郎中挽诗

宋代刘攽

家本秦川贵,旧传淮水占。省郎时望在,公族主恩兼。

转烛风何急,栖尘草正纤。襄阳今罢市,涕泪万人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赋得海不扬波赠张将军 其一

明代叶春及

大舶乘风马不如,孤城落日莽萧疏。即今空水天连碧,买酒将船问白榆。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元遗山集

清代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约春

宋代文同

去岁相违恨已赊,今年相遇喜无涯。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唐代许浑

山空叶复落,一径下新安。风急渡溪晚,雪晴归寺寒。
寻云策藤杖,向日倚蒲团。宁忆西游客,劳劳歌路难。
寇准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