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莎行 其一 甲午新春书感

明代杨慎

异国光阴,暮冬羁旅。鬓丝禅榻今如许。羞将白发对青铜,慵把流霞烘绿醑。

旧侣雕零,新欢间阻。东风杨柳萦愁绪。天寒独立咏苍茫,销魂正在斜阳处。

杨慎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15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纱 其二

魏晋高燮

何处惊鸿一桁生。似防罗袜惹微尘。漫评肥瘦驻秾春。

临去秋波看欲语,攘来皓腕钏鸣轻。个侬底是我侬人。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

唐代白居易

我为江司马,君为荆判司。俱当愁悴日,始识虚舟师。
师年三十馀,白皙好容仪。专心在铅汞,馀力工琴棋。
静弹弦数声,闲饮酒一卮。因指尘土下,蜉蝣良可悲。
不闻姑射上,千岁冰雪肌。不见辽城外,古今冢累累。
嗟我天地间,有术人莫知。得可逃死籍,不唯走三尸。
授我参同契,其辞妙且微。六一閟扃鐍,子午守雄雌。
我读随日悟,心中了无疑。黄芽与紫车,谓其坐致之。
自负因自叹,人生号男儿。若不佩金印,即合翳玉芝。
高谢人间世,深结山中期。泥坛方合矩,铸鼎圆中规。
炉橐一以动,瑞气红辉辉。斋心独叹拜,中夜偷一窥。
二物正訢合,厥状何怪奇。绸缪夫妇体,狎猎鱼龙姿。
简寂馆钟后,紫霄峰晓时。心尘未净洁,火候遂参差。
万寿觊刀圭,千功失毫厘。先生弹指起,姹女随烟飞。
始知缘会间,阴骘不可移。药灶今夕罢,诏书明日追。
追我复追君,次第承恩私。官虽小大殊,同立白玉墀。
我直紫微闼,手进赏罚词。君侍玉皇座,口含生杀机。
直躬易媒孽,浮俗我瑕疵。转徙今安在,越峤吴江湄。
一提支郡印,一建连帅旗。何言四百里,不见如天涯。
秋风旦夕来,白日西南驰。雪霜各满鬓,朱紫徒为衣。
师从庐山洞,访旧来于斯。寻君又觅我,风驭纷逶迤。
帔裾曳黄绢,须发垂青丝。逢人但敛手,问道亦颔颐。
孤云难久留,十日告将归。款曲话平昔,殷勤勉衰羸。
后会杳何许,前心日磷缁。俗家无异物,何以充别资。
素笺一百句,题附元家诗。朱顶鹤一只,与师云间骑。
云间鹤背上,故情若相思。时时摘一句,唱作步虚辞。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未至池阳五里有齐山寺后岩石巉然缘崖而上绝

宋代杨冠卿

泉石吾膏肓,佳处每忘返。
携壶上翠微,一雨秋政晚。
千岩如献状,秀色叠层巘。
缘云梯迳入,危磴石偃蹇。
洞户访真仙,丹成骨已换。
羽化今几年,鸾鹄若在眼。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课圃

明代李之世

搆室邻榛莽,为园亦于兹。讵云久不窥,荒蔓良易滋。

禽鱼习主懒,花睡亦无时。念我当远行,灌锄应属谁。

疏畦刚拣砾,删冗暂披枝。先乃去其甚,馀亦以次为。

室庐众共处,偏我独园私。宁为圃场植,草木养閒姿。

人情狎故昵,厌每生于离。顾我为园心,去住罔间之。

刺刺语园子,童亦笑予痴。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王户部宅红梅花

明代欧大任

东阁名花许共攀,独怜疏影近雕阑。彩霞忽散春城色,绛雪犹飞夕照寒。

梦想海棠巴子树,步随宫柳汉臣冠。关山莫遣吹横笛,留待江南醉客看。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至东天目之第四亭观瀑布

明代徐渭

渴后遥观瀑布飞,游人烟火绕青藜。赤龙一揽华池水,不觉莲抽十丈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锡山石香刘君二首 其一

清代方仁渊

入秋雅兴竟何如,不见东来双鲤鱼。为问先生诗酒外,搜奇近日读何书?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彭克让心远亭

元代郭奎

彭城有遗则,轩冕皆泥涂。谁能继清躅,伊人常晏如。

夙好在文籍,少壮从戎车。功成不受赏,弃官归田庐。

已就市廛隐,但忘形势趋。出郭视阡陌,翳翳多桑榆。

逍遥度前溪,爱此濠梁鱼。飞云日夕还,青山当户隅。

左招沧江月,右集图与书。宾至引觞豆,时复艺园蔬。

意惬澹无虑,心远聊自娱。寄言陶徵君,吾愿为尔徒。

杨慎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