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98篇诗文
金篦与象签,净齿或伤廉。青青槐树枝,一一霜下尖。
偶闻长者谈,物眇用可兼。搜剔向老豁,其功颇胜盐。
两坚苦难入,薄肉忌太铦。眷此木气馀,柔中末逾纤。
复有苦口利,用之代针砭。余官自槐市,日夕映斋檐。
西风动中宵,乾雨鸣疏帘。呼童事收拾,把束若虬髯。
试以苜蓿馀,风致殊清严。作诗示君子,取才慎弃捐。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