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后游

唐代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游记 写景 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
后游:即重游(修觉寺)。
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怜:爱。
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属四川),游修觉寺,写了《游修觉寺》诗。同年再次游修觉寺即写了这首《后游》。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山水诗选.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117

赏析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3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寺

唐代唐求

路傍古时寺,寥落藏金容。破塔有寒草,坏楼无晓钟。
乱纸失经偈,断碑分篆踪。日暮月光吐,绕门千树松。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偶书二首 其二

宋代谢薖

平生蹇吃不解语,终日坐窗从客嘲。它年若使登要路,定被人讥无口匏。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别同署诸丈

明代郭棐

画省当年并马游,可堪独上木兰舟。天涯节序纷红叶,海内交情几白头。

客梦犹悬燕地月,归心已趁雁城秋。欲知别后重相忆,夜夜天南百尺楼。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回銮歌五首 其一

明代欧大任

铙歌喧奏上之回,直北风烟万里开。凤叶岐山仙吹入,龙扶汾水御舟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洞庭湖

清代郭鉴庚

万古衡沅水,苍波汇洞庭。地盘三楚阔,天入九疑青。

兰芷骚人怨,鱼龙夜气腥。风帆杳何处,酹酒吊湘灵。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张敏叔画桃梅二首 其一

宋代释德洪

要看红雨滴残春,作阵惊飞乱蝶群。好在一枝长不死,谩烦诗笔扫烟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岩泉道中

宋代韩元吉

出郭心易清,看山眼难饱。
疏疏水中梅,残雪相与好。
岁华云已晚,官况良自笑。
日暮城东门,霜风动衰草。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送潮州吕使君

宋代王安石

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
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
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
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
亦勿与为礼,听之汩彝伦。
同朝叙朋友,异姓接婚姻。
恩义乃独厚,怀哉余所陈。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