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深 / 寒食夜

唐代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注释
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参考资料:

1、 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
2、 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
3、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 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

创作背景

  据作者《香奁集》记载,诗人在往岁的寒食节,曾与一位女子有过一段情缘,但后来彼此分开了。在《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说得更加明显,这首诗显然是因怀念那位阔别三千里的情人而作。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诗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年:455-456页

赏析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

  
韩偓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拟古十一首 其二

明代顾璘

高楼临大路,中有倾城姝。夭夭若桃李,的的如明珠。

款款理机杼,洋洋诵诗书。荡子久从征,岁岁空床居。

借问女何名,云是古罗敷。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所思曲寄旷伯逵

元代刘崧

我所思兮西山之美人,爱而不见劳我心。美人娟娟隔云林,昔别遗我双南金。

东风吹行云,飘忽在远道。绿发青蛾眉,念此颜色好。

秋风八月芙蓉开,忆君寄书南浦来。芙蓉寒死十月露,忽复寄书重相催。

我行十八滩,滩水流浩浩。青天急雪乱回风,白日惊雷撼崇岛。

上有袅袅之绿萝,下有汎汎之回波。玄猿暝啼江月出,独不见之愁奈何。

愁奈何,风潇潇,山中岁晏不可以远招。雁鸿茫茫隔烟水,杨柳飒飒悲河桥。

愿携双绮罗,赠此远别者。新愁渺如雾,千里不得写。

早晚下南津,预将书报君。江空日暮不可见,望望西山多白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子约日耽内典因赠

明代皇甫汸

积雨淹幽径,高云翳远峰。披经诠范绩,就佛礼何颙。

华悴观朝槿,清虚鸣夜蛩。非缘禅悟早,那使宦情慵。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怀西谷主人

明代谢榛

上党归来独忆君,野亭幽事每宵分。荷池烛影游鱼荡,花院棋声宿鸟闻。

漳水远通千里脉,洛城高压万山云。于今南北殊脩阻,回首长吟又落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丹山

清代蔡衍鎤

日色背层峦,轻霜午未乾。人言抱朴子,隐此白云间。

凿石堪为鼎,烹砂便作丹。名山虽尚在,古灶已生寒。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留园

清代王季珠

长留天地愿何宏,园系南州第一工。石势轩昂才子气,树容伛偻古稀翁。

玉池荷卸秋风碧,锦帙书签冷院红。晋宋名贤遗手迹,画图早已拓王公。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高阳台 西湖感旧

清代徐釚

葛岭苔荒,孤山鹤去,重来漫醉觥船。屈指繁华,笙歌不似当年。

酒垆依旧人何处,上裙腰、草绿堪怜。转凄然,多少坟头,石马嘶烟。

踏青犹记曩时路,但柳迷花港,燕触风帘。遮莫消凝,新愁更锁眉尖。

蓬莱梦短心情懒,放轻桡、且伴沤眠。莫憎嫌,刚度刘郎,又到桃边。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 其三

清代赵我佩

紫陌吹箫唱卖饧。江南春色可怜生。杏花寒食雨清明。

芳径倦飞三月絮,绮窗愁听一声莺。断肠心事故园情。

韩偓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