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天目

明代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记游 写山 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妙古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荒芜人烟;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的趣味;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天目山整个山都是沟壑,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幽静的山谷悬岩处,寺庙却都很精致,(这是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16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英宗皇帝挽词五首 其二

唐代朱长文

英断能承祖,慈襟善继仁。诗书教宗室,体貌待元臣。

损己迟徽册,恭天彻步茵。昔年平水患,尽力在斯民。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日黄梅花二首 其一

宋代谢薖

腊梅初与雪争妍,素艳寒香亦可怜。政使北风吹得尽,一枝金蓓始嫣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谢潮州守徐宗鲁 其一

明代张萱

双鱼迢递到林丘,五马蹁跹忆上游。名世已须公等在,神交真向古人求。

青山旧业供高枕,芳草离情滞尺邮。更喜伟长今入邺,为言王粲欲依刘。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鹃声至

明代韩邦奇

洛阳鹃声至,尔意亦何勤。宋室诸缙绅,谁为达紫宸。

莫谓禽无知,性或灵于人。负尔数声血,千载徒悲辛。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闻吴郡黄山人将游五岳寄赠二首 其二

明代李梦阳

天柱峰头雪,莲花岭畔云。朗吟惟李白,独往更黄君。

婚嫁今应毕,藜鞋有幸分。共跻恒岱遍,归著五游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北门

清代金病鹤

北门风味早秋凉,蕈子新鲜栗子香。白玉笋鞭翡翠豆,银丝萝卜象牙姜。

鲈羹鸡片人嫌贵,薄酒清茶我惯尝。野饭花灯本无用,醉归犹得趁斜阳。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哀刘将军

宋代郑思肖

万重围裹力脱氛,匹马勤王志不分。
既抱忠贞仇敌国,莫於成改议将军。
身前名照江南月,地下心衔塞北云。
为痛英雄并消没,托诗为史笔传闻。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闻参政王侍郎令子著作登第复除崇文校书

宋代强至

宫壶移刻对延英,文帝从容问贾生。
儒馆旋承恩诏入,士林尤说御批荣。
丹山凤出宁无种,沧海鹏抟遂有程。
渐待青毡归旧物,区区羲献漫家声。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2019 古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 | 苏ICP备190282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