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727篇诗文
姚鼐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枞阳钱桥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县城已300余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櫆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櫆学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学,
百里见卓锥,震旦仰雄最。叩门谒香台,据地乃非大。
削立外无阶,穿空中不碍。矫立长风巅,万里散秋籁。
天地莽相围,白日转檐外。太行青嶂断,烟雾积幽蔼。
漳汶与滹沱,流空忽交会。帆樯趋溟渤,鸿雁下吴会。
回首送秋云,萧萧出燕塞。缅思开皇年,建造盛幢盖。
移国女宠阶,贻家适宗废。福田安得长,遗迹岿犹在。
嗟余尘鞅倦,聊驻绝景对。落景下层梯,茫茫广川晦。
鸣蛩泺岸秋,残月赵水白。舍辔理轻桡,苍茫尽湖泽。
葭菼远萧萧,凫雁时拍拍。地有瓦桥城,路失金堤石。
民昨歌子威,皇今谓河伯。不见秋归壑,那免春无麦。
坐愧田居怀,未办经世策。想见沧洲人,烟波偭咫尺。
已尽韩郑郊,始入青山路。积雨晓未开,前嶂隐忽露。
风林上萧疏,溪水下奔注。传闻元和初,于玆畔藩戍。
地险九州分,天子一朝怒。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千营尽凯歌,三州始内附。岂罄作辅材,差免舆尸误。
当事始知难,斯人岂常遇。沉没不可论,寒陂下飞鹜。